药剂学常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药学专业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根据执业药师的责任与执业活动的需求,药剂学部分的考试内容首要包含以下几方面:
1.药剂学中重要的根本概念和根本理论。
2.常用剂型的特色、处方规划与制备、质量要求与查看。
3.常用辅料的分类及常用种类的性质、特色与运用。
4.新剂型的特色和运用。
5.制剂新技能的特色和运用。
6.影响药物制剂安稳性的要素及安稳化办法。
7.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首要内容。
8.药物制剂的配伍改动。
9.生物技能药物制剂。
一、序言 |
根本要求 | 1.常用术语 | 剂型、制剂及药剂学 | |
2.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| (1)剂型的重要性 (2)剂型的分类办法及其特色 |
|||
3.药剂学的研讨 | 药剂学的研讨内容 | |||
二、散剂 和颗粒剂 |
(一)粉体学 | 粉体的性质与运用 | (1)粉体粒子巨细、粒度散布及测定办法 (2)粉体的比外表积、孔隙率、密度、流动性、吸 湿性、潮湿性 (3)粉体学在药剂学中的运用 |
|
(二)散剂 | 1.散剂的特色与分类 | (1)特色 (2)分类 |
||
2.散剂的制备 | (1)物料前处理 (2)损坏、筛分、混合的意图、含义、办法 |
|||
3.散剂的质量查看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| (1)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(2)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办法 (3)散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|
(三)颗粒剂 | 1.颗粒剂的特色与分类 | (1)特色 (2)分类 |
||
2.颗粒剂的制备 | 制备工艺 | |||
3.颗粒剂质量查看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三、片剂 | (一)根本要求 | 片剂的特色、种类及质 量要求 |
(1)特色 (2)种类 (3)质量要求 |
|
(二)片剂的常用辅料 | 填充剂、黏合剂和潮湿剂、崩解剂、润滑剂 | (1)效果 (2)常用的种类、缩写、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|
||
(三)片剂的制备工艺 | 1.湿法制粒压片 | (1)制粒意图 (2)湿法制粒工艺进程 (3)湿颗粒的枯燥 (4)整粒、总混与压片(含片重核算) |
||
2.干法压片 | (1)结晶直接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的办法和适用目标 (2)粉末直接压片的特色及对辅料的要求 |
|||
3.片剂的成型及影响要素 | (1)片剂的成型进程 (2)影响片剂成型的首要要素 |
|||
4.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| 裂片、松片、黏冲、片重差异超限、崩解缓慢、溶出超限、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| |||
(四)包衣 | 1.包衣的意图和种类 | (1)意图 (2)种类 |
||
2.包衣办法 | 常用包衣办法及特色 | |||
3.包衣材料与工序 | (1)常用包衣材料的种类、缩写、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(2)工艺流程与操作关键 |
|||
(五)片剂的质量查看及处方规划 | 1.片剂的质量查看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
2.片剂的处方规划举例 | 片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 |||
四、胶囊 剂和丸剂 |
(一)胶囊剂 | 1.胶囊剂的特色与分类 | (1)特色 (2)分类 |
|
2.硬胶囊剂的制备 | (1)空胶囊的首要成囊材料与附加剂 (2)空胶囊的规范 (3)物料的处理与填充 |
|||
3.软胶囊剂的制备 | (1)影响软胶囊成型的要素 (2)软胶囊的制备办法 |
|||
4.肠溶胶囊的制备 | 肠溶胶囊的制备办法 | |||
5.质量查看及举例 | (1)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(2)胶囊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|
(二)丸剂 | 1.滴丸剂 | (1)特色 (2)常用基质、冷凝剂 (3)制备工艺 |
||
2.小丸 | (1)特色 (2)制备办法 |
|||
五、栓剂 | (一)根本要求 | 栓剂的分类、特色与质量要求 | (1)分类 (2)特色 (3)质量要求 |
|
(二)栓剂基质 | 1.基质的效果与要求 | (1)基质的效果 (2)对抱负基质的要求 |
||
2.常用基质与附加剂 | (1)基质的分类 (2)常用基质的性质、特色与运用 (3)常用附加剂的效果 |
|||
(三)栓剂的效果及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要素 | 1.栓剂的效果 | (1)部分效果 (2)全身效果 |
||
2.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要素 | (1)生理要素 (2)药物理化性质 (3)基质和附加剂 |
|||
(四)栓剂的制备与质量点评 | 1.栓剂的制备 | (1)处方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(2)置换价与栓剂基质用量的核算 (3)栓剂的制备办法 (4)栓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
2.质量点评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六、软膏 剂、眼膏 剂和凝胶剂 |
(一)软膏剂 | 1.软膏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| (1)分类 (2)质量要求 |
|
2.软膏剂的基质 | (1)基质的效果 (2)对抱负基质的要求 (3)基质的分类 (4)常用基质的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|
|||
3.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 | (1)制备办法及适用规模 (2)软膏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|
4.软膏剂的质量点评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(二)眼膏剂与凝胶剂 | 1.眼膏剂 | (1)特色与质量要求 (2)常用基质的种类与运用 (3)制备的留意事项 (4)质量查看项目 |
||
2.凝胶剂 | (1)特色与分类 (2)常用水性凝胶基质的种类、特色与运用 (3)水性凝胶剂的制备办法 (4)凝胶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(5)质量查看项目 |
|||
七、气雾剂、膜剂和涂膜剂 | (一)气雾剂 | 1.气雾剂的特色、分类与质量要求 | (1)特色 (2)分类 (3)质量要求 |
|
2.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| (1)呼吸体系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 (2)影响吸收的要素 |
|||
3.气雾剂的组成 | 抛射剂、药物与附加剂、耐压容器与阀门体系 | |||
4.气雾剂的制备与举例 | (1)处方规划与制备办法 (2)气雾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|
5.气雾剂的质量点评 | 首要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6.喷雾剂 | (1)分类、特色及运用规模 (2)质量要求与质量查看项目 |
|||
7.吸人粉雾剂 | 药物粒度要求及其它质量要求 | |||
(二)膜剂与涂膜剂 | 1.膜剂 | (1)膜剂的特色 (2)常用成膜材料的性质、特色与运用 (3)制备办法 (4)膜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(5)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
||
2.涂膜剂 | (1)特色及运用规模 (2)常用成膜材料及一般制备办法 |
|||
(一)根本要求 | 1.打针剂的分类与特色 | (1)类型及适用规模 (2)特色 |
||
2.打针给药途径及质量要求 | (1)给药途径及运用 (2)质量要求 |
|||
(二)打针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| 1.打针用水 | (1)纯化水、打针用水和灭菌打针用水的差异 (2)打针用水的质量要求 (3)原水的处理办法 (4)打针用水的制备 |
||
2.打针用油 | (1)打针用大豆油的质量要求 (2)酸值、碘值、皂化值 |
|||
3.其它打针用溶剂 | 常用种类的性质。特色及运用 | |||
4.打针剂的附加剂 | 种类、常用种类及运用 | |||
(三)热原 | 1.热原的组成及性质 | (1)组成成分 (2)性质 |
||
2.污染途径与除掉办法 | (1)污染途径 (2)除掉办法 |
|||
(四)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| 1.溶解度 | (1)影响溶解度的要素 (2)添加药物溶解度的办法 |
||
2.溶解速度 | (1)影响溶解速度的要素 (2)添加药物溶解速度的办法 |
|||
(五)滤过 | 1.滤过的影响要素及助滤剂 | (1)影响要素 (2)助滤剂的特色、常用种类 |
||
2.滤器 | 常用滤器的种类、功能及运用 | |||
(六)打针剂的制备质量查看 | 1.打针剂的制备 | (1)打针剂制备工艺流程 (2)打针剂容器的种类 (3)安瓿的质量要求与打针剂安稳性的联系 (4)打针剂的制造与滤过 (5)打针液的灌封 (6)打针剂的灭菌和检漏 |
||
2.质量查看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3.制备举例 | 打针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 |||
(七)打针剂的灭菌及无菌技能 | 1.灭菌和灭菌法的分类 | (1)灭菌与防腐、消毒的差异 (2)灭菌法的分类 |
||
1.物理灭菌法 | (1)湿热灭菌法中热压灭菌法的特色与运用 (2)卧式热压灭菌器的操作办法与留意事项 (3)影响热压灭菌的要素 (4)干热灭菌法的特色与运用 (5)射线灭菌法的特色与运用 (6)滤过除菌法的特色与运用 |
|||
3.F与F0值 | (1)D值、Z值、F值与F0值 (2) F0值的影响要素 |
|||
4.化学灭菌法 | (1)化学灭菌法的特色与分类 (2)气体灭菌法的运用及常用灭菌气体 (3)药液法的运用及常用灭菌剂 |
|||
5.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查看办法 | (1)无菌操作法的特色与运用 (2)无菌查看法的运用 |
|||
八、打针 剂与滴眼剂 |
(八)输液 | 1.输液制备与质量查看 | (1)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(2)输液瓶、胶塞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 (3)一般制备进程 (4)输液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(5)输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(6)葡萄糖输液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
2.养分输液 | (1)效果与种类 (2)静脉打针脂肪乳剂的质量要求、原料及乳 化剂的挑选 |
|||
3.血浆代用液 | 效果与质量要求 | |||
(九)打针用无菌粉末 | 1.打针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与分类 | (1)质量要求 (2)分类 |
||
2.打针用冻干制品 | (1)冷冻枯燥根据与工艺进程 (2)冷冻枯燥进程中常呈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 办法 |
|||
3.打针用无菌分装产品 | (1)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项目及意图 (2)无菌分装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|
|||
(十)打针剂新产品的试制 | 1.打针剂类型与打针途径的确认 | (1)固体药物打针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认 (2)油类药物打针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认 |
||
2.打针剂的安全性和浸透压的调理 | (1)打针剂的安全性 (2)浸透压的调理办法及核算 (3)打针剂中常用止痛剂 |
|||
(十一)滴眼剂 | 1.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| (1)质量要求 (2)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要素 |
||
2.滴眼剂的附加剂 | 附加剂的种类、效果、常用种类与运用 | |||
3.滴眼剂的制备与举例 | (1)生产工艺 (2)药液的配滤与灌装 (3)滴眼剂的处方剖析、制备工艺及操作关键 |
|||
九、液体 制剂 |
(一)根本要求 | 1.液体制剂的特色与质量要求 | (1)特色 (2)质量要求 |
|
2.液体制剂的分类 | (1)按涣散体系分类 (2)涣散体系中微粒巨细与特征 |
|||
(二)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| 1.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| (1)常用溶剂的分类 (2)常用种类的性质、特色、运用和用量 |
||
2.液体制剂的防腐 | (1)防腐的重要性和办法 (2)常用防腐剂的性质、特色、运用和用量 |
|||
3.液体制剂的矫味与上色 | (1)矫味剂和上色剂的分类 (2)常用矫味剂和上色剂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|
|||
(三)溶液剂、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| 1.溶液剂 | 制备办法及应留意的问题 | ||
2.糖浆剂 | 特色及制备办法 | |||
3.芳香水剂 | 质量要求 | |||
4.甘油剂 | 特色 | |||
5.醑剂 | 特色 | |||
(四)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| 1.溶胶剂 | 溶胶的结构、性质及制备办法 | ||
2.高分子溶液 |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制备办法 | |||
(五)外表活性剂 | 1.外表活性剂的特色、种类及生物学性质 | (1)结构特色 (2)种类与特性 (3)生物学性质 |
||
2.外表活性剂的运用 | 增溶、乳化、潮湿、起泡与消泡、去污、消毒和灭菌 | |||
(六)乳剂 | 1.乳剂的特色与分类 | (1)特色 (2)分类 |
||
2.乳化剂 | (1)乳化剂的根本要求及挑选准则 (2)乳化剂的种类 (3)常用种类的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|
|||
3.乳剂的构成条件及制备 | (1)构成条件 (2)制备办法 |
|||
4.乳剂的改动 | 分层、絮凝、转相、合并与决裂 | |||
5.质量点评 | 质量查看项目 | |||
(七)混悬剂 | 1.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及构成条件. | (1)质量要求 (2)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|
||
2.混悬剂的物理安稳性与安稳剂 | (1)物理安稳性 (2)常用安稳剂的性质、特色和运用 |
|||
3.混悬剂的制备 | 制备办法 | |||
4.质量点评 | 质量查看项目 | |||
(八)其他液体制剂 | 1.内服制剂 | 合剂 | ||
2.外用制剂 | 洗剂、搽剂、滴耳剂、滴鼻剂、含漱剂、滴牙剂、灌肠剂、灌洗剂、涂剂 | |||
十、药 物制剂 的安稳性 |
(一)根本要求 | 1.安稳性研讨的含义和内容 | (1)安稳性研讨的含义 (2)化学安稳性和物理安稳性 |
|
2.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| 水解、氧化、异构化、聚合、脱羧等 | |||
(二)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要素及安稳化办法 | 1.处方要素及安稳化办法 | βH值、广义酸碱催化、溶剂、离子强度、外表活 性剂、处方中辅料等影响要素及对策 |
||
2.环境要素及安稳化办法 | 温度、光线、空气(氧)、金属离子、湿度和水分、 包装材料等影响要素及对策 |
|||
3.药物制剂安稳化的其它办法 | 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、制成安稳的衍生物、参加 枯燥剂及改进包装 |
|||
(三)固体药物制 剂的安稳性 |
固体药物制剂安稳性的特色及影响要素 | (1)特色 (2)影响要素 |
||
(四)药物安稳性的试验办法 | 1.影响要素试验 | 高温试验、高湿度试验及强光照耀试验 | ||
2.加快试验与长时刻试验 | 温度、湿度、时刻的要求 | |||
3.经典恒温法 | 半衰期t1/2小有效期t0.9的核算 | |||
十一、微 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涣散物 |
(一)微型胶囊 | 1.微囊技能 | 特色 | |
2.常用囊材 | 分类及常用种类的特色、性质及运用 | |||
3.微囊化办法 | (1)微囊化办法分类 (2)单凝集法、复凝集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关键 |
|||
4.微囊中药物的开释 | (1)开释机制 (2)影响开释的要素 |
|||
5.质量点评 | 首关键评内容 | |||
(二)包合物 | 1.包合技能 | 特色 | ||
2.包合材料 | (1)环糊精的分类、结构特色、性质及运用 (2)环糊精衍生物的分类、结构特色、性质、常 用种类及运用 |
|||
3.包合办法 | 常用办法及操作关键 | |||
4.包合物的验证 | 验证办法 | |||
(三)固体涣散物 | 1.固体涣散物的分类、特色及释药 | (1)分类 (2)特色 (3)固体涣散物的速释与缓释 |
||
2.载体材料 | 分类及常用种类的性质、特色与运用 | |||
3.制备办法 | 常用办法及适用规模 | |||
4.固体涣散物的验证 | 验证办法 | |||
十二、缓释、控释制剂 | (一)根本要求 | 1.缓释、控释制剂的特色 | (1)缓释制剂的特色 (2)控释制剂的特色 |
|
2.口服缓释、控释制剂的处方规划 | (1)影响口服缓释、控释制剂规划的要素 (2)缓释、控释制剂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|
|||
(二)缓(控)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办法 | 1.溶出 | 减小药物溶出速度的办法 | ||
2.涣散 | 减慢药物涣散速度的办法 | |||
3.其它 | (1)溶蚀与涣散、溶出相结合 (2)浸透泵、离子交换效果 |
|||
十二、缓释、控释制剂 | (三)缓释、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| 1.骨架型缓释、控释制剂 | (1)骨架片的分类、特色与骨架材料 (2)缓释、控释颗粒(微囊)压制片,胃内停留片,生物黏附片和骨架型小丸的特色及制备办法 |
|
2.膜控型缓释、控释制剂 | (1)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 (2)膜控释小片、肠溶膜控释片和膜控释小丸 的特色 |
|||
3.浸透泵型控释制剂 | 组成、分类、常用材料 | |||
(四)缓释、控释制剂的体表里点评办法 | 1.体外开释度试验 | (1)开释介质 (2)取样时刻点的规划与开释规范 (3)药物开释曲线的拟合 |
||
2.体表里相关性 | 相关性含义及相关状况 | |||
十三、经 皮给药制剂 |
(一)根本要求 | 1.TDDS的特色与根本组成 | (1)特色 (2)根本组成及其效果 |
|
2.TDDS的类型 | 充填关闭型、复合膜型、黏胶涣散型、微储库型、 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特色 |
|||
(二)药物的经皮吸收 | 1.药物的经皮吸收进程与途径 | (1)药物的经皮吸收进程 (2)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|
||
2.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要素 | (1)药物性质 (2)基质性质 (3)经皮吸收促进剂 (4)皮肤要素 |
|||
3.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办法 | (1)前体药物法 (2)离子导人法 |
|||
(三)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| 1.控释膜材料 | (1)均质膜材料的常用种类、性质与特色 (2)微孔膜材料的种类 |
||
2.骨架材料 | (1)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种类 (2)微孔材料的常用种类、性质与运用 |
|||
3.压敏胶 | (1)效果、应具有的特性及黏合功能 (2)常用种类及运用 |
|||
十三、经 皮给药制剂 |
(三)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| 4.其它材料 | 背衬材料、保护膜材料、药库材料的效果及常用 种类 |
|
(四)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办法和质量点评 | 1.制备 | 首要制备办法 | ||
2.质量点评 | 质量查看项目及极限要求 | |||
十四、靶 向制剂 |
(一)根本要求 | 1.靶向制剂的特色与分类 | (1)特色 (2)分类 |
|
2.靶向性点评 | 衡量药物制剂靶向性的参数 | |||
(二)被迫靶向制剂 | 1.脂质体 | (1)组成与特色 (2)脂质体的重要理化性质 (3)制备脂质体的材料与制备办法 (4)脂质体的效果机制和给药途径 (5)脂质体的质量查看项目 |
||
2.靶向乳剂 | (1)药物的淋巴转运特色与途径 (2)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要素 |
|||
3.微球 | 分类、特性及制备办法 | |||
4.纳米粒 | 制备办法及体内散布与消除 | |||
(三)自动靶向制剂 | 1.润饰的药物微粒载体 | 润饰的脂质体、润饰的微乳、润饰的微球和润饰的纳米粒的运用 | ||
2.前体药物 | 肝靶向、脑靶向、肿瘤靶向与其它靶向前体药物的运用 | |||
(四)其他靶向制剂 | 1.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| 磁性靶向制剂、栓塞靶向制剂、热灵敏靶向制剂与βH灵敏靶向制剂的运用 | ||
2.结肠靶向药物制剂 | 特色、分类及原理 | |||
十五、生物药剂学 | (一)根本要求 | 1.生物药剂学的研讨内容 | (1)生物药剂学的研讨领域 (2)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要素 (3)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要素 |
|
2.药物的跨膜转运 | (1)生物膜的结构、生物膜的性质 (2)被迫转运:单纯涣散、膜孔转运 (3)载体前言转运:自动转运、促进涣散(4)膜动转运 |
|||
(二)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| 1.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要素 | (1)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(2)胃排空与胃肠道活动 (3)循环体系的循环途径与血流量 (4)食物 |
||
2.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要素 | (1)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(2)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|
|||
(三)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| 1.打针部位吸收 | (1)打针途径与吸收的联系 (2)影响药物吸收的要素 |
||
2.肺部吸收 | (1)肺部吸收的特色 (2)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要素 |
|||
3.黏膜吸收 | 鼻黏膜吸收、β腔黏膜吸收及阴道黏膜吸收的 特色 |
|||
(四)药物的散布、代谢和分泌 | 1.散布 | 表观散布容积、影响散布的要素、淋巴体系转 运、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|
||
2.代谢 | 药物代谢的部位、代谢进程及影响要素 | |||
3.分泌 | 肾分泌、胆汁分泌和肠肝循环 | |||
十六、药物动力学 | (一)根本要求 | 常用术语 | 隔室模型、消除速度常数、生物半衰期、铲除率 | |
(二)单室模型静脉打针给药 | 1.血药浓度法 | (1)药动学方程 (2)消除速度常数、半衰期的求算、曲线下面积 |
||
2.尿药数据法 | (1)尿药分泌速度法、总量减量法的药动学方程 (2)消除速度常数和肾分泌速度常数的求算 (3)尿药分泌速度法、总量减量法的特色 |
|||
(三)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| 1.血药浓度法 | (1)药动学方程 (2)消除速度常数、半衰期、表观散布容积的求算、曲线下面积 |
||
2.稳态血药浓度 | (1)稳态血药浓度Css (2)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|
|||
3.静滴中止后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| (1)稳态后停滴,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 (2)稳态前停滴,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 |
|||
4.静脉滴注和静脉打针联合用药 | (1)负荷剂量 (2)药动学方程 |
|||
(四)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| 1.血药浓度法 | 药动学方程 | ||
2.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| (1)消除速度常数 (2)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 (3)达峰时刻和最大血药浓度 (4)血药浓度一时刻曲线下面积 (5)铲除率 (6)滞后时刻 |
|||
(五)双室模型给药 | 1.双室模型静脉打针给药 | (1)中心室药物量与时刻的联系式 (2)血药浓度与时刻联系式 (3)中心室表观散布容积的求算 |
||
2.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| 血药浓度与时刻联系式 | |||
(六)多剂量给药 | 1.单室模型静脉打针给药 | (1)多剂量函数 (2)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(3)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|
||
2.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| (1)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(2)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|
|||
3.双室模型给药 | (1)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(2)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|
|||
4.均匀稳态均匀血药浓度的求算 | (1)均匀稳态血药浓度 (2)单室模型静脉打针给药 (3)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(4)双室模型静脉打针和血管外给药 |
|||
5.首剂量和保持剂量 | (1)单室模型静脉打针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(2)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|
|||
(七)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| 非线性进程的特征 | (1)米氏方程及米氏进程的药动学特征 (2)血药浓度一时刻联系式 (3)生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的联系 (4)血药浓度一时刻曲线下面积与剂量的联系 |
||
(八)核算矩 | 1.药动学中的各种矩 | 零阶矩、一阶矩、二阶矩 | ||
2.用核算矩预算药动学参数 | (1)半衰期、铲除率和稳态时的散布容积, (2)生物利费用和均匀稳态血药浓度 |
|||
(九)生物利费用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辨认 | 1.生物利费用 | (1)研讨生物利费用的含义 (2)衡量吸收速度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(3)肯定生物利费用和相对生物利费用核算 (4)生物利费用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规划 |
||
2.药物动力学模型辨认 | 常用辨认办法 | |||
十七、药 物制剂的配伍改动 |
(一)根本要求 | 药物配伍与配伍改动 | (1)药物配伍运用的意图 (2)配伍忌讳 (3)研讨药物配伍改动的意图 |
|
(--)配伍改动的类型 | 1.物理配伍改动及引发原因 | (1)溶解度改动 (2)潮解、液化和结块 (3)涣散状况或粒径改动 |
||
2.化学配伍改动及引发原因 | (1)变色 (2)混浊或沉积 (3)产气 (4)分化损坏 (5)发生爆炸 |
|||
(三)打针液的配伍改动 | 打针液配伍改动的首要原因 | (1)溶剂组成改动、βH值改动 (2)缓冲容量、离子效果 (3)直接反响、盐析效果 (4)合作量、混合的次第 (5)反响时刻、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 (6)光灵敏性、成分的纯度 |
||
(四)配伍改动的研讨与处理办法 | 1.配伍改动的试验办法 | (1)直接试验法 (2)直接试验法 |
||
十七、药 物制剂的配伍改动 |
(四)配伍改动的研讨与处理办法 | 2.常用的办法 | (1)可见的配伍改动的试验办法 (2)测定改动点的βH值 (3)安稳性试验 (4)紫外光谱、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、高效液相 色谱等 |
|
3.配伍改动的处理准则 | 一般处理准则 | |||
4.配伍改动的处理办法 | (1)改动储存条件 (2)改动分配次第 (3)改动溶剂或添加助溶剂 (4)调整溶液的βH值 (5)改动有效成分或改动剂型 |
|||
十八、生 物技能药物制剂 |
(一)根本要求 | 1.生物技能 | 现代生物技能与传统生物技能的差异 | |
2.生物技能药物 | (1)生物技能药物的特色 (2)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结构特色与理化性质 |
|||
(二)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打针给药 | 1.一般打针剂 | (1)安稳化 (2)制备工艺及影响要素 |
||
2.缓控释打针剂 | (1)微球打针剂的特色、制备办法以及影响释药的要素 (2)疫苗微球打针剂的特色 (3)缓释、控释植入剂的特色 |
|||
(三)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打针制剂 | 1.黏膜制剂 | 添加药物经黏膜吸收的办法 | ||
2.经皮制剂 | 添加药物经皮吸收的办法 |